本院动态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中心 > 本院动态 > 健康安徽报道:12345接连表扬!三声“谢谢”送给他们

健康安徽报道:12345接连表扬!三声“谢谢”送给他们

发布时间:2025-10-24    来源:   浏览量:

         在医院,锦旗常见,感谢信也不稀奇。但最近,几条经由“12345”市长热线传来的表扬工单,却让我们倍感暖心。

   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,没有正式的仪式,却因这份最原始的反馈方式,而显得格外真实和珍贵。这三声“谢谢”,点名送给了崔小玲、刘学玲、高晓强三位医生。  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崔小玲医生的“选择题”: 当标准答案失效之后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“住院期间崔医生热情周到,耐心解释病情,治疗效果我非常满意。”

 ——12345工单摘录

  67岁的严先生(化名)带着一身复杂的疾病入院,而最让医生棘手的,是他“青霉素过敏性休克”的病史和“头孢皮试阳性”的结果——这几乎堵死了抗感染最常规的道路。

 面对这道难题,感染疾病科副主任崔小玲以及她的团队没有选择“硬闯”。他们果断按下暂停键:为一个人,打造一套方案。他们联合内分泌科,像调试精密仪器一样,先稳稳守住血糖这个“地基”;而后,在有限的抗生素选择中,谨慎地寻找那个唯一且有效的平衡点。

   治疗,成了一场需要极致耐心的守望。直到他的体温恢复正常,肝脓肿在影像上一天天缩小,医护团队才松了口气。这声“谢谢”,是他们用专业的智慧和不肯将就的执着,共同赢得的。

  “我们面对的从来不只是病,而是生病的人。”

 ——这或许是对个体化治疗最朴素的解释。   

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刘学玲医生的“翻译课”: 把医学术语“译”成安心       

  “刘医生很耐心地跟我讲解糖尿病会导致哪些并发症,我一定要打个电话感谢她。”

 ——患者家属吴女士

  李先生(化名)持续高烧,病因一度成“谜”。长期高糖毒性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,容易出现各种感染及并发症,当刘学玲医生抽丝剥茧,判断出此次患者出现肝脓肿,存在严重感染时,家属脸上除了担忧,更多的是一片茫然。

  刘医生做的,不仅是开出降糖和抗炎的处方。她拿起笔,在手边一张纸的背面,开始画图、列举,把“糖尿病为何会引起发烧”这个复杂的医学命题,“翻译”成家属能听懂的语言。这个过程,消耗的是医生的时间,抚平的却是患者世界里的一场焦虑风暴。

  家属的感谢,特别强调了“耐心讲解”。因为她化解掉的,不仅是疾病的谜团,更是横在医患之间那堵名为“未知”的高墙。

  在刘学玲看来,“医生的时间,花费在沟通上,回报的是患者的安心。”    

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高晓强医生的“主动键”: “来我们科”,照亮迷茫的路       

  “最无助的时刻,高医生接收本人治疗,认真负责,真的非常感谢他。”

 ——12345工单摘录

  吴先生(化名)车祸后,身体承受着持续的疼痛,更让他无助的是内心的迷茫——面对复杂的病情,他一时不知该去哪个科室住院才好。就在这彷徨无措的时刻,骨科(关节病区)的高晓强医生清晰而温暖地说:“来我们科吧。”

  简单的几个字,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。这意味着他和他的团队,主动揽下了一个可能存在未知风险的病人。他没有纠结于这是否是“份内”的事,而是基于一个最直接的判断:这个病人需要帮助!一张病床,五天的对症治疗,换来了患者的安心康复。

这声“谢谢”,是为这份在规则之外、情理之中的主动担当而鸣响的掌声。

在高晓强的从医信条里,“医生的门,永远该为需要帮助的患者敞开。”    

  这三声“谢谢”,很轻,轻到只是热线电话里的一段语音记录;它们也很重,重到可以掂量出医者仁心的千钧分量。 它们并非是对“完美无缺”的颂歌,而是对我们在困境中不舍的坚持、在繁忙中不减的耐心、在需要时不假思索的主动,最珍贵的回响。 感谢每一位将健康托付给我们的患者。医学有它的边界,但关怀与努力没有终点。这些来自12345的暖心时刻,将被我们悉心珍藏,化为继续向前行走的、最温暖的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