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5-04-10 来源: 浏览量:
“救救孩子,他还能站起来吗?”日前,朱磊(化名)父母向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医生求助道。25岁的朱磊此刻正被进行性呼吸衰竭与四肢瘫痪拖向深渊。
当DeepSeek诊疗系统基于脑脊液阴性、抗体阴性等数据给出“吉兰-巴雷综合征诊断把握度50%-60%”时,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已降至88%。神经内科刘维洲主任、输血科陈继中主任带领神经免疫病MDT团队紧急开展多学科会诊.并果断决定:“立即启动强化血浆置换,所有责任我们来承担.”
这道凌晨医嘱引发全院应急机制联动:在获得家属知情同意后,输血科30分钟内完成O型血浆低温冷链调配,麻醉团队以毫米级精度完成颈内静脉双腔置管,高端血细胞分离机同步待命。治疗团队需要完成总共5天、每天2800毫升的血浆置换,相当于将患者全身血液彻底净化3.5遍。每次持续4小时的操作,置换医师需要精密把控每个环节,从预冲管路时37℃恒温生理盐水的调试,到每分钟50-80毫升置换速度的调控,心潮、呼吸、血压任何细微误差都可能得致治疗失败。
“最艰难的是第一次罩换,患者突发心动城伸,血压补,休调降“护七长韩林展示登当时的工作记录,“好在置换团队在治疗前已充分准备应急预案,硬是在黄金5分钟内稳住了生命体征。"
当年轻医生犹豫着提及AI系统建议的保守方案时,刘维洲拍着 CT片灯箱说出那句话犹在耳边:"医疗AI是导航仪,但在生命危急时刻,需要医生敢踩油门闯黄灯。”
如今在康复科训练的朱磊已能独立行走,这个曾让A1系统“踌躇”的病例,印证了现代医学的深层逻辑:在急危重症救治的深水区,医生的临床洞察仍是无可替代的“生物算法”,正如陈继中所言,对生命我们要有超越数据的理解,要让人工智能的“新”与医者你心的“神”共同守护生命尊严。
(转自2025年4月10日《铜陵日报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