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院动态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中心 > 本院动态 > “生命雷达”PET-CT③ | 辐射真相来了…

“生命雷达”PET-CT③ | 辐射真相来了…

发布时间:2025-04-09    来源:   浏览量:

      在肿瘤疾病诊断中,PET-CT被称为“查癌神器”,但许多人听到“辐射”二字便望而却步。一次检查真的等于晒7年太阳?做完会变成“辐射源”吗?今天,我们一起揭开PET-CT的辐射真相。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PET-CT的辐射从哪来?           

 PET-CT的辐射包含两部分:

 1.放射性药物:常用的氟代脱氧葡萄糖(18F-FDG)是一种放射性示踪药物,含有微量放射性核素氟-18,通过释放射线标记体内代谢异常细胞,帮助医生发现病灶。

 2.CT扫描:低剂量CT的辐射量约为3-5mSv(相当于一个人一年自然本底辐射剂量)。

 一次全身PET-CT的总辐射剂量约7-10mSv,低于普通胸腹部增强CT(10-20mSv),更远低于国际辐射安全标准(单次医疗检查不超过50mSv)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 “10小时代谢完毕”科学吗?       

  -18的物理半衰期(半衰期是指放射性物质减少到原来一半所需的时间)约110分钟,注射后6小时放射性衰减至初始值的6%,10小时后仅剩1%,这就意味着患者注射放射性药物后很快体内的放射性就会大大降低。

 配合加速放射性药物代谢三要素: 多喝水:每天2000ml以上,加速药物经肾排出; 勤排尿:检查后24小时内排尿≥8次,减少膀胱辐射暴露; 适当运动:散步、深呼吸促进血液循环,代谢效率提升。

 专家提醒,检查后6小时内避免密切接触孕妇、儿童,距离1米外无需防护。

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安全通关指南:三类人群重点防护 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1.孕妇/备孕期:胎儿对辐射敏感,非紧急情况建议推迟检查; 2.哺乳期女性:检查后暂停哺乳24小时,期间定时排空乳汁; 3.儿童患者:严格遵循“儿科专用低剂量方案”,减少扫描范围。

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走出误区: PET-CT致癌风险有多大?           

   WHO数据显示,接受10mSv辐射的致癌概率仅约0.05%(等同于抽100支烟的风险)。对于肿瘤高危人群,PET-CT的早诊价值远高于理论风险。

 专家强调:不必因辐射拒绝必要检查,但应避免跟风体检式滥用;检查后无需刻意服用“防辐射食物”,均衡饮食即可。

  PET-CT是现代医学的“生命雷达”,理性认知+科学防护能让风险归零。记住这个公式:合理检查指征+充分代谢准备+精准防护=安全通关。

   科学认知,才是最好的“防辐射服”。